辽宁本土大型权威资讯网站  
  当前位置:首页 > 文学 > 正文

客家“圩日”,逐渐消失的客家人文风情!

责任编辑:李超       日期:2017-10-23 22:15:16
导读:客家人的圩日,根据周围客家人的约成规定,一般五天为一轮,依农历而定。分为逢“一六”圩、“二七”圩、“三八”圩、“四九”圩和“五十”圩;也有的是三日一圩,是“一四七”圩、“二五八”圩、“三六九”圩。

客家人的圩日,根据周围客家人的约成规定,一般五天为一轮,依农历而定。

分为逢“一六”圩、“二七”圩、“三八”圩、“四九”圩和“五十”圩;也有的是三日一圩,是“一四七”圩、“二五八”圩、“三六九”圩。在大埔则147,258,369都有,每个乡镇不同!

两个相邻的圩场,圩日总是相邻一天而不会重复,这样就能让买卖双方都有较多交易机会。

圩场上的商品交易一般按内容分类,如粮食方面的有“米行”;家禽类的“鸡鸭行”、卖猪牛肉的“肉行”;服装类的“布行”,卖菜的地方叫“菜行”等。

各圩场按其历史习惯形成不同特色,客家人们把自己产品摆在规定的地方卖。

客家人的圩日

旧时因交通不发达,客家人卖东西只得靠肩挑步行,前些年头是骑自行车,现在几乎是骑摩托车,或搭车赴圩。

有拖拉机或农用卡车的开着载着自己的产品去赴圩,步行的大都是圩场附近的人。

圩日这天,农户把自己生产的粮食、日用品挑到乡镇所在地去进行交易;小商小贩更是闻风而动,把城里的商品运到乡下的圩场上叫卖。

需要购物的农民带上钱往墟里赶,叫“赴圩”。在圩场上双方买卖讨价还价完成交易。

圩日,无论春夏秋冬都是车水马龙。平时的圩日,我们大多看到“大妈、大爷”等叔叔、阿姨、奶奶爷爷辈的人,因为他们是留在乡村被称之为“留守”的人群。

不过春节前后的圩日,自然也就会多出很多“看头”。

以前的圩日上可以看到有人补锅头、驳煲底、焊洋锡……,还能在街上看到阉鸡,客家人说的“结鸡”。

现在很多住在城里的人会特地在圩日驾车前往附近圩场,可以看到很多在城里看不到的小玩意,感受客家丰富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原生态景象。


返回首页 | 关于我们 | 招聘启事 | 免责条款 | 广告服务 | 投稿通道 | 专家团队 | 本网团队 | 联系我们 

版权所有:辽宁党刊网
地址:辽宁省北京东路1555号 邮政编码:700003
备案/许可证编号为:ICP备案号:辽icp备11007236号-2
全国公安网络备案:67011202000373 客服电话:0791-0403296 电子邮箱:2038996513@qq.com
信息支持:辽宁党刊网 交流编委会 经费支持:辽宁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:华采公司
免责声明:转载本网原创内容请注明出处。本网部分内容来源于互联网,如有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 请联系本网客服,我们将尽快处理,谢谢合作!

回到顶部